網頁

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

典故「迷惘之疾」有何寓意?

典故「迷惘之疾」有何寓意?

這個典故出自《沖虛經.周穆王篇》,原文作「迷罔之疾」,即精神錯亂之症。列子借用秦國逢氏之子的毛病,諷刺時人習非成是,迷惘而不自知。現將典故簡述如下:

秦國逢氏有一個兒子,年少很聰明,長大後卻患了精神錯亂之症。看到白色以為黑的,聞到香味以為臭的,嚐到甜味以為苦的,做錯了事以為對的。他心意思想所到之處,像天地四方、水火寒暑等認知,莫不顛倒錯亂。有人告知其父親:「魯國的先生很有學問,你何不去請教?」於是父親前往魯國,途經陳國時遇到老子,又將兒子的病症告訴他。老子說:「你怎麼知道你兒子是精神錯亂呢?當今天下的人都受是非惑亂,受利害昏迷。有同樣疾病的人多的是,但他們完全沒有察覺這是病。天下人都在迷惘,誰又能糾正他們呢?假使天下人的意識都和你兒子一樣,那麼反而你才是迷惑的人。哀樂、聲色、味道、是非,有誰能定下正確的標準?而我現在所說的也未必不是胡言亂語,況且魯國的先生都是受迷惑的人,怎麼能解除別人的迷惑呢?你帶著你的錢財,不如趕快回去吧。」

《道德經》曰:「不知知,病。」以小知自見自是,不知「道」卻以為已知「道」,這便是病。世上的各種人為標準都是沒有絕對客觀的,當大家都偏離了正道,卻不知道走向邪徑,那麼「迷惘」的就是我們自己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