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「四問而四不知」有何寓意?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應帝王》。「應帝王」是《南華經》內篇最後一篇,全篇討論應該怎樣才是好的管治者。現簡述其中典故「四問而四不知」:
齧缺問老師王倪,問了四次,王倪每次都回答不知道。但齧缺明白王倪的意思,高興得跳了起來,前去告訴王倪的老師蒲衣子。蒲衣子說:「你現在終於知道了吧!五帝時代的有虞氏,不及更早年三皇時代的伏羲氏。因為有虞氏還想以仁義來取得人心,雖然他也獲得了眾人的擁戴,但從未超脫人為的概念,仍受外物牽纏。至於伏羲氏,他睡覺時悠然舒泰,醒來時無思無慮;任憑他人稱呼自己為馬,或稱為牛,皆不為外在名聲而影響內心。他體悟大道,智識可靠,德性真實,從來沒有受過事物的牽累。」
理想的管治狀況,是聽任百姓需要而過著自然的生活,不將個人觀念強加於大眾身上。三皇時代民風淳樸,大家都睡得愜意,人性是最自然的,這是道家理想的聖王世代。用「仁義」治國不是不好,但不是最高境界,仍有是非之爭和人性的束縛。最好的境界是大眾無分彼此,不為名聲爭奪,人人都擁有清靜自然的智慧。典故中王倪四次回答「不知」,是要讓齧缺深入領悟如何契合大道,因為關於「道」的問題需要在修心之中證達,而不是通過觀念就能表達清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