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為何做人要「難得糊塗」?

「糊塗」一詞不是指愚蠢冒失,甚至成為我們做錯事的藉口,而是忠厚樸實、大智若愚的「糊塗」。若能夠大智若愚,那當然是「難得」了。清代鄭板橋首先提出「難得糊塗」,並解釋:「放一著,退一步,當下心安。」這是指一種做人處世的方式,面對人世間的紛擾時,有時不妨以輕鬆、寬容的態度對待。宋太宗曾說:「端小事糊塗,大事不糊塗。」只要不關乎原則大道,個人的利害得失又可需斤斤計較!若一個人太過精明,從不糊塗,事事計算清楚,執著每一項瑣碎事情,這類人總是承受著「不可接受失敗」的壓力,他是最好犯幾次糊塗的。在小事上糊塗、愚鈍一些,更有助於我們看明白、想清楚、成功做大事。糊塗、愚鈍是道家的哲學觀,但卻經常給人一種錯覺,以為是推崇愚蠢、逃避的學問,而道祖也說:「我愚人之心也哉!」智者自稱「愚人」,這不是說道祖在裝傻。「愚」在古代不是直指愚蠢,也可以訓釋為質樸敦厚。修道的人不貪圖便宜,世界上沒有便宜可佔,這在俗人眼中當然是傻子了。道祖在勸導我們不必計較眼前的蠅頭小利,遇事要著眼長遠。所以說,糊塗、愚鈍在道家來說是一種處世哲學,並非某些人所理解為看破世情,渾噩過世,不問世事;而是一種柔弱、寬容、謙讓的「為而不爭」處事美德。面對憂愁時,我們不妨「難得糊塗」,退一步,放低執著又如何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