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

典故「自聞自見」有何寓意?
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駢拇》。自聞,指聽到內在的聲音;自見,指看見內在的一切;即道家內視和內聽的功夫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莊子說,我所說的「臧」(善),並不是仁義之道,而是善於保全內在純樸之德性,也是一種順隨天性的真性表現。我所說的「聰」(良好聽力),不是指聆聽外界的聲音,而是細聽內裡的聲音。我所說的「明」(良好視力),不是指看見外界的形相,而是觀照內裡的一切。如果無法看清自己而只看到外界事物,未能獲得真實的自己而只得到外在的一切;這是得到了別人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東西,是順應別人的心意而不是順應自己的天性。

一般人指的「聰明」是耳目聰明、反應靈敏,但這樣的聰明似乎只看重察言觀色的能力,而不是真正以自己為根本。道家珍重的是內在純樸的真性,而不是順應別人和按照別人的模式思考。莊子強調內視和內聽的功夫,先要向內觀照,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;向內細聽,了解自己的心聲,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自己以及他人。此外,道家並非反對仁義,而是鄙視那些口頭上標榜仁德,卻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踐行的人。典故其中一個重點是「任其性命之情」,修行人必須保全自己的真性,不讓真性愈來愈蒙污,迷失自己。

利有乘除,不能出世;名有褒貶,不能出世;一切有為,悉係成住壞空,生老病死,哪得能夠出世?

賺到的利潤有時多一點,有時少一點,此乃平常事,最重要是生活安樂滿足。若然錙銖必較,一分一毫都要計算,這又如何讓內心平靜?受人褒揚便傲氣十足,受人貶斥便心生怨恨,都是因為我們太過看重自身的名位和榮譽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功成名遂,身退,天之道。」要懂得適時退下,不要戀棧名位,否則會讓自己迷失。修行人除了要看破名位利祿,更要明白「有形者皆壞,天地亦屬幻軀」,世界必須經過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」的過程,即形成、過程、衰退、崩壞;正如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是人生必經之路,「老」不一定指年老,而是指年齡的增長和變化,從出生一刻開始,生命便走向死亡。若能真正了悟無常,便能捨、能退、能讓;做不到的便不能談「出世」了。

典故「臧穀亡羊」有何寓意?
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駢拇》。「臧」和「穀」是人名,二人因不同理由丟失了羊,比喻凡是有虧職守,不論原因是甚麼,其失職之責是一樣的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臧和穀二人結伴去牧羊,最後竟然一同丟失了羊。問臧牧羊時在幹甚麼,臧說當時正拿著簡冊讀書。問穀為甚麼丟失了羊,他說去了下棋玩樂。雖然兩個人所做的事不同,但結果同樣丟失了羊。

莊子引用這個事例,不只是勸人專心做好本分,更借此告誡不要因為盲目追求,而失去了真正的價值;有人為了錢財而鋌而走險,或為了名聲而不斷爭鬥,甚至為了權力而付出生命,無論理由多麼光明正大,本質上都是貪求外物而損害自己。道家提倡「知止不殆」,勸人凡事適可而止,避免無止境的欲望。如果一個人得到了而不懂分享,反而一味想要搶奪他人的東西,又或是功成後不懂退下,又或是有了名聲還想做霸主,雖然求取的或有不同,最終必定遇上禍患。

精有漏泄,不能出世;神有昏昧,不能出世;氣有呼吸,不能出世。

道教的修煉三寶「精、氣、神」,是維持生氣旺盛的主要元素,也是生命存亡的根本。精、氣、神有先天和後天之分,後天的精是指人體內的營養物質;後天的氣是指人體吐納的氣,亦包括運行於體內各臟腑器官的能力;後天的神是指我們的精神意志。精氣神充足,身心才能健康圓滿。反之,精虧則氣虛,氣虛則神耗,神耗則身衰。那麼,為何出現「精有漏泄」的情況呢?因為人有過多貪欲,消耗身體能量。為何「氣有呼吸」也不行?祖師並非警告我們不能呼吸,而是指呼吸不能太粗;若能做到毛孔呼吸,乃至胎息,與天地同呼吸,便是清靜修行之極致。為甚麼我們的呼吸無法像胎息般綿綿若存?因為我們達不到完全的清靜,內心時常會急、會亂、會躁。至於為何「神有昏昧」?因為我們沉溺太久,貪嗔太盛,惡業太多,欠缺智慧,以致無法「出世」,精神也難以提升。如果我們未能好好養護身心,或貪嗔過盛,這都是折福折壽的表現,如此又談何覺醒,談何出離沉淪?

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

典故「駢拇枝指」有何寓意?
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駢拇》。駢拇,即腳的拇趾與第二趾連在一起。枝指,即手的大拇指旁又生小指,共六隻手指。連合的腳趾和第六隻手指都是累贅無用之物,本篇以此說明巧智和偽善猶如「駢拇」般多餘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腳的拇趾和第二趾相連,而一隻手竟然有六隻手指,雖然是自然生成的,但似乎超出了常人之所得。附在身上的肉瘤,雖然出自人的形體,但在正常本體上則是多餘的。過度推行仁義,並將它與五臟的功能相比擬,這不是道德的本真。所謂超出、過分,猶如眼睛過分使用,顏色便會模糊;耳朵過分使用,聲音也會模糊;虛偽造作的,本性也會閉塞;辯才淪為鬥嘴的,最終只會虛耗精神。以上這些例子都是超出了範圍,追求多餘的歧路,並非至正的大道。真正有德之人,不會違背自然的天性,如野鴨腿短、鶴鳥腳長,這些都是天生的特質,無須刻意增長或減短,因此也沒甚麼憂愁。

世間萬物本來就各有不同,有高有矮,有胖有瘦,有賢有愚,都是自然的本質,強求一致反而違背了自然本性。有人天生多一隻手指,或兩趾並合,這都是自然而生,也不必追捧或嫌棄。但若強求削掉自己一隻手指,又或試圖改變自身形相,都是貪多的要求。引申來說,人的天性本來就具備慈仁,關愛別人也是出於自然,若刻意以高姿態彰顯自己的善行,標榜自己的仁義,並要求天下人仿效,這便是過分的行為,違反了自然本性。

 人有生死,不能出世;物有壯老,不能出世;情有厚薄,不能出世;心有動靜,不能出世。

人生最困擾的事莫過於面對生死,既擔心自己死亡,也害怕因此連累家人的生活;即使自己不怕死,但更怕摯愛早逝,陰陽兩隔。如果消沉很久仍然放不低、看不透,對自己的心神也是折磨。修行,就是要洞悉世間變易無常的道理,嘗試以平淡、清靜的心去面對、接受和放下。又如衰老及生病,都是無法逃避的,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當下,關顧好自己的身心,而不是怨天尤人,將生存看作負累,讓自己感到痛苦。人世間實在有太多煩惱,有些人對「情」過於執著,誰人待我不好,都一一銘記在心,想著雙倍奉還;相反遇到有人示好,又會想多了,隨意猜度人家的心意。內心如此動靜起伏,又如何清靜?修心不成,便很難再提升自己的精神修養了。

典故「儵忽報渾沌」有何寓意?
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應帝王》。儵同「倏」,與「忽」都有快速之意,借指有為。渾沌,指天地未形成前,元氣不分的狀態,借指無為。詞語「開竅」和「一竅不通」即源自此典故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南海的帝王叫儵,北海的帝王叫忽,中央的帝王叫渾沌。儵和忽經常在渾沌的居處相聚,渾沌總是款待他們。儵和忽商量報答渾沌的美意,說:「每個人都有七竅,兩眼、兩耳、兩鼻孔和一口,用來看、聽、進食和呼吸,唯獨渾沌沒有,我們嘗試給他鑿開吧!」於是每日鑿開一竅,到了第七天,七竅都鑿好了,而渾沌卻死了。

「渾沌」代表天地未開、自然無染的狀態,本來無知無欲,空明清澈。儵和忽卻自作聰明,為渾沌開竅,使他薰染習氣,欲念和煩惱萌生,導致失去生機。俗語說:「學好三年,學壞三日。」修道人持守清靜,就是希望減少塵欲、返璞歸真,這不是一年半載的功夫,而需要持久的毅力。開通了七竅隨即引起貪嗔,很快便令人迷失方向,遠離清靜大道;大家千萬不要沉迷聲色,讓自己生命斷送。

日月盈昃,不能出世;星宿度數,不能出世;風雲雷雨,霜雪霧露,各有程限,不能出世。

這一章講述清淨身心。世間有太多瑣事影響我們內心的平靜,如「日月盈昃」、「星宿度數」,即日食、月食和星斗轉移等。不少修行人兼習術數,觀測星象移動、日月交替,而能預知吉凶;但若過於執迷,每日行事前必須計算方位和時辰,擔心運程受到影響,這樣根本不明白大道。修行人當知福由心造,只有懺悔和種福才能真正改變命運,消減業力。只糾纏於術數吉凶而不知修行,不過是自尋煩惱罷了。「程限」是指期限,各種天氣及天文現象瞬息萬變,颱風、密雲、雷暴、大雨、結霜、下雪、濃霧、繁露等都是短暫的,若天氣轉壞便困擾身心,又怎能使內心保持清靜?能改變的不是日月移動、天氣變化,而是自己的內心。

典故「神巫季咸」有何寓意?
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應帝王》。神巫,即指占卦十分靈驗的巫師,能預知人的命運。季咸是一位神巫,《沖虛經.黃帝》中亦有記載。現簡述如下:

鄭國有位巫師叫季咸,能準確預知人的生死禍福,大家見了他都驚慌逃跑。列子非常仰慕季咸,甚至認為他的道行比老師壺子更高深。壺子說列子根本未學到「道」的實質內涵,很容易就被人窺測了底細,於是讓列子帶季咸過來看相。季咸初見壺子,表示壺子神情灰白,是臨死之狀。壺子告訴列子,他示現了寂靜的心境,而季咸只看到閉塞的生機。第二天,壺子從腳跟萌發生氣,內心去除名利,季咸表示壺子不用死了,有救了!又一天,壺子示現陰陽二氣調和之狀,氣機平和,季咸表示無法看相。再過一天,季咸還未站定,一見到壺子便立即逃跑了。壺子告訴列子:「我顯現的是與天地渾然一體,虛無自然的本相。」列子知道自己仍未學到「道」,回家閉關三年,每日如常做飯餵豬,返璞歸真,終生堅守大道。

季咸代表了那些重術輕道的人,只能窺測表象,而未悟透「道」的本質和變化。為甚麼術數命理對修道人無效?《道德經》曰:「聖人被褐懷玉。」真修道人重視內在煉養,專注養氣調心,去除世間名利;貌似平庸,卻是深藏不露,從不會炫耀自己。因此,沒有人能探知修道人的底蘊和命運,妻財子祿也根本影響不了他們的內心。相反,愈是賣弄自己的靈驗,便愈是遠離大道,不可不慎﹗

如何見得清淨即能出世?大眾,天有陰晴,不能出世;地有崩裂,不能出世。

道教典籍的「清靜」和「清淨」是相通的,分別在於「靜」有安靜、安定之意,而「淨」則有潔淨、簡易之意,兩者都是道教教義所重視的。究竟如何讓內心走近清澈?如何把自己的惡業和塵障潔淨無礙?王常月祖師列舉了一連串具體例子,這節先談談「天有陰晴」和「地有崩裂」。有些人對天氣變化十分在意,晴天又怕太熱太曬,陰天又怕下雨寒冷,甚至因此害怕出外,總想躲進室內。如果每日都擔心天氣,並為此煩擾,這又如何清淨身心?「地有崩裂」是指地殼變動和震裂,也泛指一切地形損破,大地不穩是我們難以預料的,難道要終日惶惶不安嗎?有些人對自己身處的地方諸多嫌棄,或由於風水地貌不佳,或由於外在環境而影響內心的清靜,這種分別心很難讓自己出離,更不必說淨化心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