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可以放下私心,做到無私?
任何宗教提倡的無私精神都是崇高的,《道德經》曰:「非以其無私邪!故能成其私。」聖人愈是不自私,反而能成就自己。無私,就是不以個人利益為考慮,以慈愛和平等的心侍奉他人,是修行人修福積善的最高指標。
我們每天由起床開始,刷牙、洗臉、更衣、坐車、上班、吃飯……通通都是為了自己而生活,有沒有想過那些不是為自己呢?如果人一生都是為了自己而活,這便與修行上濟世度人之旨相距甚遠。在日常生活中,「為自己」而活的觀念是無可厚非,但人生總不能只是為自己,必須要有「善利萬物」的精神,才能圓滿德性,發揚人的至善。
道教有「三千功滿,八百行圓」之說,勸人要廣行陰騭,才能福德俱全,體道證道。中國人所謂的「陰騭」,就是不為名利的善行、方便他人的善舉,不可存有私心貪欲。要放下私心貪欲,便須清靜寡欲,感恩安足,追求質樸恬淡的生活,如此面對利欲也能為而不爭。
至於平日如何培養無私的心?其實,只要我們將慈愛的心發揚推廣,時刻以眾生為念,自然便能做到無私。例如拜神祈願時當念及天下蒼生,與別人打招呼時不吝嗇笑容,服務大眾時不計較得失,投身慈善時不在乎名利,不把自己的意欲放在前頭,時刻歡欣地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悅。《道德經》中「既以為人己愈有,既以與人己愈多」,就是啟發大家為人處世不要計較得與失、功與過、名與利。如果你是誠心奉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人、扶持人,毫不考慮自己所做的將會有什麼好處,反而會深受他人欽佩,成就福緣,積功累德,福德雙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