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

中秋節有何意義?


中秋節在農曆八月「仲秋」的中間,所以叫「中秋」。南宋的吳自牧《夢梁錄》云:「八月十五中秋節,此日三秋恰半,故謂之中秋。」而一年之中,中秋夜的月亮被認為是特別皎潔明亮,即如元代丘長春祖師云:「自古中秋月最明,涼風屆候夜瀰清。」由於中秋節月亮圓滿,中國人認為象徵團圓,因而中秋節又叫「團圓節」。明代劉侗、于奕正在《帝京景物略》說:「八月十五祭月,其餅必圓……其有婦歸寧者,是日必返夫家,曰團圓節。」不過,現今的中秋節,愈來愈少人一家人團聚在一起,一同賞月拜月,更遑論了解當中意義。要說中國人拜月的源流,可追溯至周代的秋分祭月習俗,農民慶賀農獲收成,答謝神祗的護佑,當時又稱為「秋報」,「報」就是對神明的感恩。後來,道教尊稱月神為「月府太陰皇君慧光朗照天尊」,這與民間故事的「嫦娥」又有區別。道教認為,對月朝拜「慧光朗照天尊」,可以「所求皆得」,而民間又普遍認為中秋拜月,能夠所求皆圓滿。因此,中秋節除了團圓外,在宗教來說更有祈福和報恩的意思。現時中秋節是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之一,大家千萬不要浪費這一天晚上,應該珍惜在明月之夜,一家團圓,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,寄託情懷,便不虛過佳節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