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

為何不少宗教信仰者也忽略心性修養?

很多人都會有一種經驗,身邊有一位宗教信仰者,雖然定時參與宗教儀式,間中亦有行善捐獻,但脾氣很大,甚或口沒遮攔,又或貪婪好勝,心性修為較一般人還要低,為何有了宗教信仰仍會如此呢?其實,任何宗教信仰都強調修身養性,信徒能否執行教義及在生活中實踐起來又是另一回事。為甚麼大家都忽略呢?

第一,缺乏醒覺心,每天沒有檢省自己。第二,誤會「修學」為「修行」。每天打坐、唸經、行善固然是好事,但這是「修學」,能否透過「修學」磨煉心性卻是關鍵。所謂修行,就如《道德經》所說「為道日損」,每天要減損私欲貪妄,去除嗔怨執著,返歸清靜素樸,而當中又需要有極高的醒覺能力。

不少人有一種錯覺,認為有了信仰,拜神唸經就是修行,功夫愈深便愈覺得修行圓滿。在道教來說,拜神唸經要先清靜神思,煉內丹要先安頓心性,行善要先有無私大慈的心,一旦脫離了內在修養,實乃徒具形相,只可稱作「教徒」而已。

王重陽祖師說:「須知謹謹修心地,何必區區炫道衣」,就是勸信徒不要炫耀自己的身分,應先做好心性修為才是最重要。六朝的葛洪祖師也提出,修行要「先除六害」:薄名利、禁聲色、廉貨財、損滋味、除佞妄、去沮嫉,也就是要先做到安心、恬淡、廉讓、素樸、清靜和包容,若不先做好這些內在功夫,「修養之道徒設爾!」到了金朝,郝大通祖師批評當時一些信徒:「是非利害,好惡貪嗔……虛披鶴氅,枉玷教門!」雖然穿上莊嚴的道服,但內心的貪婪、嗔恨、愚痴卻不減。直到今天,這些人仍不斷在我們身邊出現,怎教我們不好好反思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