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

呂祖九美德之「義」:做人要講義氣嗎?

做人當然要有義氣!一般人把義氣理解為「為情誼而替人承擔風險或自我犧牲」的氣度,未免過於狹隘。更甚者標舉「義氣」慫恿他人行違法之事,完全扭曲了「義」之含意。

「義」就是合宜之意,是修行者立身行道之指導方向,務求每一件事都能合於天理、人情、國法。夫子有謂:「見利思義」、「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」。「義」與「利」時常對立,君子處事只問適宜不適宜,而小人則問有利與否,故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。面對名利貪欲,我們需要有清靜的智慧,思考甚麼是合宜與不宜,才不致被利欲蒙蔽。

「義」字加上「氣」字便是指正義、剛正之氣概,如《輟耕錄》云:「前輩結交重義氣,不以貴賤貧富易其心,誠可敬也。」《三國演義》形容關雲長「義氣深重,必不肯降。」故事中主人公擁有彰顯道義的氣概,忠孝仁義並重,與「江湖義氣」只考慮小團體和個人利益,甚至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表現截然不同。做人講義氣,是要我們有氣節,在大是大非當前,仍然正義凜然而無所畏懼,也不為利欲所動搖,此乃真君子所為,也是修行之道也。

那麼,「義」與修行有何關連呢?所謂「隱居以求其志,行義以達其道。」「行義」就是做應行之善舉,而且要無私的做好。應該挺身而出的時候卻袖手旁觀,是怯懦的表現;看見利益才有所行動,是小人的行為。常行義舉,不問功利,才是真正的善,是行道立德之方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