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「螳螂捕蟬」有何寓意?
這個典故最早出自《南華經.山木》,到西漢初年已演變成「螳螂捕蟬,黃雀在後」的寓言,可見於《韓詩外傳》及《說苑.正諫》。「螳螂捕蟬」的主旨是不可「忘真」,即不可迷失自我,以下是典故的大概內容:
莊子到雕陵的栗園去散心,忽然看到一隻奇異的大鳥飛到栗林裡。莊子不知道這是甚麼怪鳥,隨即拿著彈弓走過去。這時候他看到一隻蟬躲在樹蔭底下,以為自己很安全,那裡知道身後有一隻螳螂舉起了前臂準備要捉牠。當螳螂聚精會神的時候忘記自己也暴露了行蹤,那隻怪鳥便趁機想吃掉螳螂。莊子看到了這觸目驚心的畫面,心想:「萬物一物剋一物,我們只見其利而忘其所害!」於是拋了彈弓、回頭就跑。管理栗園的人看見有人在跑,以為是偷栗子,就在後頭邊追邊罵。莊子回家後心裡很納悶,三天都不出門。學生藺且問:「老師為甚麼這幾天都不出門呢?」莊子說:「前幾天我拿著彈弓走近一隻怪鳥,忘了自己身處瓜田李下,也是很危險的,結果被人家誤會是偷栗子的,實在冤枉啊!」
這個典故諷刺了那些因為「忘真」而只顧眼前利益,不顧身後禍患的人,故云「見得而忘其形」、「見利而忘其真」,因名利而忘記生命、本性的可貴。道家重視心性的清靜,警醒大家不要陷溺於世俗錯綜複雜的網絡,使自己蒙受羞辱及失去靈明的真性,更有可能因小失大,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