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8月3日 星期四

典故「得時者昌」有何寓意?

這個典故出自《沖虛經.說符篇》。原句「得時者昌,失時者亡」,抓住時機便容易成功,錯過時機則走向失敗。「得時」是辦事成功的關鍵。現簡述典故如下:

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,一個好儒學,在齊國得到重用,並擔任公子的老師;一個好兵法,在楚國擔任軍隊的長官。施氏因此富有起來,而且名聲四起。施氏的鄰居孟氏也有兩個兒子,同樣學儒學和兵法,但一直貧困窘迫。孟氏向施氏請教求官之法,施氏兩子便將自己經驗告知。後來,孟氏學儒的兒子去了秦國,秦王怒道:「如今諸侯以武力爭天下,當務之急是預備兵馬糧草,用仁義道德來治國只會自取滅亡。」於是對他處以宮刑。孟氏學習兵法的兒子則向衛侯獻策,衞侯說:「我們是弱國,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;小心事奉大國,安撫小國,才是保全之法。大力發展軍事只會加快滅亡。你是人才,若被他國重用,一定成為我國的禍患。」於是命人砍了他的雙腳。回家後,孟氏父子找施氏算帳。施氏說:「凡是順應時機可得昌盛,違逆時勢就會敗亡。你的學問與我相同,遭遇卻不同,這是錯失時宜之故,而不是學問不對。天下沒有絕對的事,以前行得通的,可能今日已不行。現在拋棄的,可能將來有大用。能把握時機,不拘於舊,才是智慧的表現。」

每一個人的經驗和知識各不同,面對的環境、時勢、機運也不同,沒有一個絕對成功的固定方式。不論做人做事,不能完全蕭規曹隨,這是盲目跟從不懂變通,很容易便會碰壁。真正的智者能吸收別人的經驗和前人的智慧,因應時代、地點、狀況的變化而調適,而不是依樣畫葫蘆,一味模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