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

典故「物無非彼,物無非是」有何寓意?

這個典故見於《南華經.齊物論》。「物無非彼,物無非是」是道家一種「物論」觀,如「可」與「不可」、「生」與「死」的對立,都是基於「彼」,才會有「此」的分別,但這些對立是永無定準的,也不是永恆的真理。現簡述如下:

萬事萬物都是「彼」和「此」的關係。從別人的角度(彼)看,不會看到我(此)那一面,只有從我自身的角度看才會明白。事實上,「彼」和「此」兩者是同時出現的,但也有消失的一天,有消失亦會有再生。世間一切的分別對立觀念,都是變化不定的。你剛以為可以的,瞬間又可能不可以;剛認為不可的,之後又可以了。今天遵循著「是」的一方,可能明天便成為「非」;以為「非」而之後可能成為「是」。所以聖人不會根據人的是非判斷,而直接觀照萬物的本性,這才是依循自然之道。天下間人人都有一套自我標準,「彼」和「此」的標準真的有分別嗎?又或是根本沒分別呢?不如就讓「彼」、「此」都不再有對立面,這就是「道」的關鍵。能明乎此,才可進入大道圓環的中心點,順應世間的變易無常。「是」和「非」是變化不定的,我們必須要用空明的心才可洞觀萬物的本來自然面目。

世間眾多的紛爭,皆因各人依據自己的成見來作是非判斷。萬物一切的分別,皆因有了「彼」、「此」的對立才有所謂的標準。莊子卻提出「莫若以明」,「明」就是不能有私心成見,用空明的心來觀察事物的本來面目,自然可以包容和超越世俗的主觀分別。用「道」眼來洞察萬物,「彼」、「此」本是同根生,亦本無分別;一切的對立都是一體,這便是道家「齊一」的境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