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

典故「大瓠之種」有何寓意?

這個典故見於《南華經.逍遙遊》。大瓠,指大葫蘆,典故關乎「有用」和「無用」的辯論,強調有用與否不在物件本身,而是人的智慧。現簡述典故如下:

惠子對莊子說:「魏王送我大葫蘆種子,我將它種植後,結出的果實非常大。用來盛水,它的皮不夠堅固。剖開做瓢,又虛大,沒有水缸可以容納它。這個葫蘆大而無用,我最後把它砸爛了!」莊子說:「你實在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!從前宋國人善於調製一種藥,能保護手部皮膚不在冬天受凍龜裂,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。外地人聽說這件事,願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。宋人全家聚在一起商量:『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絮,所得不過數金,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。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。』外地人得到藥方後,走去遊說吳王。正巧越國發難,吳王派他統率部隊,冬天與越軍在水上交戰,把越軍打敗了,吳王便把土地封賞給他。同樣一條能令手不龜裂的藥方,有人因此獲得封賞,有人卻終身從事漂絮,這是用法的不同啊﹗如今你有大葫蘆,怎麼不考慮製成腰舟,用它來浮游於江湖之上?反而擔憂葫蘆虛大無處可容,看來你還是心竅不通啊!」

《道德經》曰:「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。」無分介之意,無厭棄之心,沒有一樣東西是無用廢棄的。猶如大葫蘆不能盛水,難道就沒有第二個用途?同樣擁有不龜手之藥,有人境遇平凡,有人卻封官進爵。用法不同,結果也是雲泥之別,這也與物的本身價值無關。所以,無所謂有用或無用,真正閉塞的是人的智慧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