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「愛馬者失馬」有何寓意?
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人間世》,通過顏闔與蘧伯玉的問答,說明為人處事如何避免危險。螳臂擋車、虎媚養己者、愛馬者失馬,這三個寓言並非獨立,而是連貫的,都是談論人與人相處的至理。現將典故「愛馬者失馬」簡述如下:
蘧伯玉告訴顏闔:「一位愛馬的人,每天親自用漂亮的竹筐去接馬糞,又用珍貴的大貝殼去接馬尿。偶然有蚊虻叮咬在馬身上,那位愛馬的人假如出其不意地拍打蚊虻,馬就會受驚,把勒口咬斷,把籠頭撞毀,連束縛在胸前的絡帶也一併毀壞。本意是出於愛馬,結果卻適得其反,怎能不謹慎呢﹗」
愛馬者全心全意寵愛馬匹,但馬不領情,蘧伯玉因而疾呼:「可不慎邪﹗」這是告訴顏闔,不論對方蠻橫如虎,或溫馴如馬,都必須小心謹慎地相處。「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!」自以為真心對待他人,但他人未必領情。一旦觸怒對方,昔日種種照顧和恩惠立即煙消雲散。如果逼不得已要面對這類在上者,莊子提出了「全身」的方法,首先要衡量自身力量,並要按各人的心意因勢利導,也要小心在上者不領情,隨時打發自己或起殺機。總之,只可順應,不能違逆,否則禍患難免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