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淮南子‧要略訓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淮南子‧要略訓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

文王四世累善,修德行義,處岐周之間,地方不過百里,天下二垂歸之。

周文王從祖父到兒子四代人都積功行善,行仁義、修道德,雖然處於歧周之間不過百里的疆土,而天下兩處邊陲之地的人民都歸順他。聖人指出,雖然周文王面對著強盛的商紂王,但他能夠以仁義治理天下的王道思想,得民心所向而推翻商朝的暴政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是以聖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後之。」作為人民的領導,言行必須一致,修身立德,待民以善,並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後面。無論我們身處甚麼地位,都應謙下退讓,收斂私心,否則不得人心之餘,更會令人生厭。

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

夫江河之腐胔不可勝數,然祭者汲焉,大也。一盃白酒,蠅漬其中,匹夫弗嘗者,小也。

長江、黃河中有不少腐爛的屍骨,但是祭祀的人還是從其中取水,這是因為江河水深博大的緣故。一盃白酒,有一隻蒼蠅浸泡其中,常人都不會去品嚐那盃酒,這是因為杯小酒小,污染迅速的緣故。聖人指出,當我們日積善功,大德宏深時,世間再多的污染也不能影響我們的節操。相反,假若我們平日無德可言,志節又不堅定,只需一件很小的壞事,便可以徹底破壞我們的人格,我們又怎能不謹慎呢?

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

夫道論至深,故多為之辭以抒其情。萬物至眾,故博為之說以通其意。

道的學問極其深奧,所以有必要多用言辭來表述它的實況。天下萬物極其繁多,所以我們只能廣泛敘述以傳達大道的宗旨。聖人指出,修道必須以真功真行體證大道,弘道必須以身傳口授的方式,向大眾傳揚清靜自然之道。不少人覺得道教倡導「不言之教」和無為之道,不必解釋過多。不過,若不言不傳,人何以明道修道?《道德經》曰:「強為之名曰大。」要形容大道的玄妙只能勉強為之,但不是完全不為和不言。「不言」其實是指不以形式的規條強迫人去信服,而以潛移默化的引導方法。當今道教要佈道傳經,必須致力宣揚,闡釋玄理,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明瞭大道,開啟智慧。

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

今謂之道則多,謂之物則少;謂之術則博,謂之事則淺,推之以論,則無可言者。

今天談論「道」的著述有很多,而能夠融通世間萬物的佐證很少。談論「術」的言論也很多,而引述生活的事例很少,這樣推而論之,說甚麼修道立德根本就沒有多少話可以講。聖人指出,學道的人都知道大道清靜無為,修善立德是很重要的,但如何體悟清靜無為,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修道立德,知道的人不多,能修的就更少了。不少學道的人花一生精力,仍是在研究文化方面,或修習道術符法,卻未能從學習之中體證大道,或從生活中體現道德。如果和他們討論修行,實在沒有甚麼可以得著。

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

今學者無聖人之才,而不為詳說,則終身顛頓乎混溟之中,而不知覺寤乎昭明之術矣。

現在求學的人難有古代聖人的學問和德行,如果淮南子不為他們著書解說,他們仍會在黑暗中跌跌撞撞一輩子,而不能領悟到通向光明的途徑。聖人指出,很多人不知為何生下來,為著生活而無奈活著,最後又不知為何離開世界。大家都曾接觸過聖人的學問,但真正信受奉行,探究天道、人道之理,精進修德的人又有多少?《道德經》曰:「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。」大部分人對古聖之道都是將信將疑,我們有需要將因果承負、清靜簡樸之理向大眾說明白,令大家清楚生命意義,否則渾噩一生,終也不能尋得光明之道。

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

知人間而不知脩務,則無以使學者勸力。

知道了人間的禍福因果而不知精進修行,就無法勸人勤奮努力。聖人指出,知道一個道理是很容易的,向人家教授學問也不難,最難是知道後能夠如實做好,並立好榜樣,精進不懈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」有智慧的人聽道聞經,領悟感通後,必躬身實行,體證大道。可惜,世上更多的人聽了因果禍福之理,若依若違,不盡力檢省自己,又或大笑無稽,嗤之以鼻,能精進求道的人又有多少?

2012年9月28日 星期五

知道德而不知世曲,則無以耦萬方。

熟知道德的義理而不知世事的曲折,就無法應付大千世界。聖人指出,道德是生活的學問,不是一種刻板的教條,而是要應用於做人處世上。若空談道德,陳義過高,卻不適合世情,或自己也不能遵守,這種道德便成為了聖人的道德,而不是人間所求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修之於身,其德乃真。」只要將「道」貫徹到個人生活,其德可以純真樸實。學習道德修為,必須先體驗世情,反思如何做好生活上的修行,並融通於自己的日常生活中。若空談清靜無為,純真簡樸,而在生活上不能實踐,這非但不是修行,更是一種妄語。

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

狂者無憂,聖人亦無憂。聖人無憂,和以德也;狂者無憂,不知禍福也。

瘋子和有道的人一樣沒有憂愁,有道的人沒有憂慮,是因為他用道德的涵養來保持內心的平和;而瘋子無憂慮,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禍福的道理。聖人指出,天才與愚者、修行人與瘋癲者之間,往往只差一線,但差之毫釐,謬之千里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萬物並作,吾以觀復。」修行人身心清靜,面對萬物紛紜的世俗,明悟一切因果無常的道理,所以心中無所畏懼,能秉持正道行事。相反,瘋子因為欠缺智慧,他不是不想憂慮,而是沒有能力,也不能思考和反省人生,在不受自主的精神處境下生活,最終仍難逃因果業力的影響。

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

黜耳目之聰明,精神之感動,樽流遁之觀,節養性之和。

減少耳目的聰明,避免精神受外物刺激而動搖,節制那些分散精神的觀賞活動,調節頤養本性的中和之氣。聖人指出,如果過分追求眼、耳、口、鼻等官能享受,便會令精神迷失本位,也會激起各種欲念而虛耗身體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見素抱樸,少思寡欲。」就是說,健康的生活應保持素淡簡樸,減少私欲。每一個人都會有欲念,我們不是要滅除自然的本能,而是消解過多的貪欲。若能減少刺激的玩樂和享受,多讓自己的耳目休息,這樣不但可以安養精神,也可令心境平和舒暢。

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

至精之通九天也,至微之淪無形也,純粹之入至清也,昭昭之通冥冥也。

最精誠的心必定可感通九天,最微妙的道可隱顯於無形之中,最純樸的德能夠進入清淨無染之境,最耀眼的光能通向昏暗的環境。聖人指出,無論是養心安神、誦經修持、靜坐調息,或是一般日常工作,只要意志堅定,全神貫注做好,必定可以圓滿其事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致虛極,守靜篤。」致虛和守靜都是修持的工夫,而「極」和「篤」就是修持做到極致、深微的境地。無論修行或做任何事,如能心無旁騖,聚精會神,必能做得更多,體會更多,得著更多,成就更多。

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

欲一言而寤,則尊天而保真;欲再言而通,則賤物而貴身;欲參言而究,則外物而反情。

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參悟大道智慧,那就是尊崇天道、保持真性。再解釋的話,那就是不沉迷物欲,珍重生命。再三解釋的話,即放下萬緣,返璞歸真。《道德經》:「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。」尊重自然,珍重德性,那是中國自古以來提倡的精神,但又有多少人能明白、體會和貫徹?真正的智慧,不是向外求得多少、擁有多少,而是內觀返照,淨化欲念,放下妄執,從虛靜中明悟人生,本明的智慧才會顯現,滿足自在。愈是放不下,執著更多,那麼人生只會更痛苦,愈遠離大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