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

呂祖九美德之「忠」:現今社會仍需要「忠」的道德情操嗎?

自古以來,忠孝美德都是中國人最高的道德標準,或有問:隨著社會進步,「忠」在現代人生活中還有價值嗎?

今人解釋,「忠」乃是「盡職責」之意,即誠實盡責,忠於職守。我們每跟進一個任務,都必須貫徹始終,不可隨意推諉他人或依賴別人收拾爛攤子。二零零三年沙士襲港期間,醫護人員謹守崗位,為了照顧病人而留守到最後一刻,這就是「忠以盡職責」的表現。試想想,如果所有人都敷衍塞責、得過且過,那社會將會如何?

古人認為「忠」亦可對人而言,蓋孔子有云:「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」對別人誠敬不苟、謹慎認真的態度就是「忠」。後來,宋代儒學又解釋為「盡己之謂忠,推己之謂恕。」認真對待自己的生命、積極面對人生亦是盡忠之義。因此,對自己負責任,對別人恭敬和誠信,都是「忠」的表現,難道現代人不需要嗎?

其實「忠」更有一個重要的意思──忠於家國。過去香港人因為政治環境而對「忠」的內涵十分模糊,今日香港已回歸中國,或許可再探討如何以忠孝維繫家和國。「孝」是個人的基本德行,為社會建立穩固的人倫道德,而「忠」就是維護國家安定發展的重要元素。這裡並不是指要盲目服從,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做到既對自己,又對別人及對國家負責。

至於忠孝的道理與道教有甚麼關係?近世提倡的呂祖「九美德」,「忠」便排在首位,可見道教修行最重視的就是「忠」。又有謂:「欲求仙者,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。」其他美德亦缺一不可。因為道教主張:「要學仙道,先修人道。人道不具,焉論神仙。」如果連基本做人的德行也沒有,今世人生都未能圓滿,又談何修仙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