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的內涵是對人尊重和謙讓。如果只重視形式上的奢華,那就不要厚禮,寧願儉樸一點,這就是「禮存寧儉」的意思。孔子說:「禮,與其奢也,寧儉。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」即使是生死大事,對待亡者,也寧願是真心的哀悼緬懷,也不要繁瑣禮節。
有人說,道家反對「禮」,蓋經云:「夫禮者,忠信之薄而亂之首。」其實道家和儒家一樣,同樣反對繁文縟節,但並不是要推倒一切禮節。故經云:「殺人之眾,以悲哀泣之,戰勝以喪禮處之。」可見道家依然講禮節,而在喪禮上更需以哀痛的心情參與,不可失禮。
馬丹陽祖師曾呵責一位拘泥禮數的弟子:「若卻講俗禮,則交接去處。」修道的人重視禮的本義,而不是以禮節來奉承別人。若「修道之人」處處講求禮數,應該去交際應酬便可。
奈何,現今不少人認為「禮」是彰顯自己的面子、身家的工具,或者從「禮」中看到彼此交情……例如新人舉行婚禮講求鋪張排場,認為這是「禮」的表現,更可悲的是還要求對方的「人情」禮金不可少,這不就是《道德經》指的「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」嗎?即是說,你認為自己禮待別人,便強迫人家也要有足夠禮數回謝,難道這就是「禮」嗎?大道是自然素淡的,人情也是平凡中見真摯,儉樸中也能見禮。愈是浮誇,愈見虛偽而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