卑下弱小等同自卑嗎?
《道德經》曰:「處眾人之所惡。」這是勸導我們不須介意所處的環境卑下及艱難,人家厭惡的難事自己也須克服,這是道家的做人理想。不過,卑下不是自卑,忍耐也非軟弱。《道德經》強調卑下謙虛的人「幾於道」,亦即最接近「道」及真理;可知這是一種磨練,也是成就大業的根基。以下故事或可啟發:
一頭獅子躺在大樹下休息,牠看見一隻螞蟻在急匆匆地趕路。獅子好奇問道:「螞蟻,你要去哪裡呀?」螞蟻說:「我要到山那邊的大草原去,那裡可美了!」獅子聽了也感興趣:「你給我帶路,我背著你,我們一起去吧!」螞蟻搖搖頭:「恐怕不可以,不是我不帶你去,而是你到不了大草原。」獅子很生氣:「真可笑﹗還有你去得了而我去不了的地方?不就是山的那邊嗎,我自己去。你慢慢爬吧﹗」很快,獅子按照螞蟻所指的方向來到懸崖邊,懸崖寬數十丈,深不見底,懸崖的對面就是美麗的大草原。獅子猶豫了大半天,也不敢跳過懸崖,牠不願意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,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了。幾天後,螞蟻也來到懸崖邊,牠順著懸崖爬到谷底,又沿著對面的峭壁爬上去,終於來到了心儀已久的大草原。
一隻渺小的螞蟻,也能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翻過懸崖,到達草原。英雄莫問出身,即使身處卑下及困難的環境也不代表永遠如是,反而有助磨練人的意志和品格。《道德經》指的「強行者有志」就是要我們有堅強的鬥志,努力做好自己而不需與人鬥爭,愈是經過處下柔弱的洗禮,將來愈有承擔,愈能成就大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