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

甚麼是「自知者明」?

這句說話出自《道德經》第三十三章: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」能夠知道別人的德才、體察事物正邪是非者,只能算作睿智;而能夠了解自己的德才、體性、過失,才算是明白。前者是小智,後者屬大智,也是修行的宗旨。修行不是發現人家的缺點,而是要內觀自省。一方面改惡遷善,一方面澄心去欲,才能清淨身心,顯現大智。以下出自《戰國策》的典故或可啟發:

鄒忌是一位身高八尺的美男子。有一天,他問妻子:「我和城北徐公相比,誰長得美?」妻子當然稱讚他長得美。鄒忌聽了,不敢相信,因為徐公乃齊國有名的美男子。之後,他再去問妾侍和訪客,他們都說鄒忌長得較美。鄒忌想:「很明顯,徐公比我長得美多了,但我的妻子愛我,我的妾侍怕我,而我的客人則有求於我,所以他們都說我較美。我總算有自知之明吧!」

修行人與一般人的分別不是衣著打扮的不同,而是在於一顆覺醒心。即使全世界都在欺騙你,而自己仍然保持清醒,知道是非對錯,亦清楚自己的不足。所謂大智若愚,小智取巧。在紛亂的社會,我們更應保持內心的清明,觀照自己的不足和惡行,才能在塵囂中仍然像清蓮般出淤泥而不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