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2月16日 星期五

典故「小年不及大年」有何寓意?

這個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逍遙遊》。年,即壽命,「小年」和「大年」即短命和長壽。上文提到「小知不及大知」,其實都是莊子隨俗說出小與大的區別。道家主張萬物齊一,但世人未能超脫,故有「大小之辯」。現簡述典故如下:

朝生暮死的菌類,永遠看不到月亮的陰晴圓缺。夏蟲在一季之中便已經生來又死去,永遠不會懂得春去秋來四季的交替,這些都是短命的生物。楚國南方有一隻神龜,以五百年為一春,五百年為一秋。上古時期有一棵大樹,甚至以八千年為一春,八千年為一秋。而彭祖這個人只活了八百歲,卻一直以長壽之名流傳後世,眾人都羨慕想倣效他,不是很可悲嗎?

即使面對著茫茫浩瀚、無窮無盡的天地,我們亦很難理解甚麼是天長地久,更難以認知大道的玄妙,猶如朝菌不知日月交替,夏蟬不知四季更迭。無論是朝菌、夏蟬、神龜等,都會在「有限」的生命終結,即使是八千歲的大樹,亦終有敗壞的一天。「小年」固然不及「大年」,然而「大年」若與「更大之年」相比,則「大年」亦成「小年」。因為無法超越「有限」,所以亦未達到真正的逍遙。如何能夠得道逍遙?下期會細述莊子的「無所待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