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

典故「兀者王駘」有何寓意?

出自《南華經.德充符》。兀者,指受到刑罰而被斬足的人。王駘,道家的聖人,「駘」字亦有庸才、無用之意。現簡述典故如下:

魯國有個受刑而遭斬足的人,名叫王駘。慕名跟他學習的弟子,數量和孔子的弟子差不多。不過,王駘不教授知識,也不辨析道理,他的弟子卻能空虛而來,滿載而歸。難道真的有不言之教,僅靠無形的感化就能完成教育嗎?孔子的弟子常季很好奇,遂向孔子請教王駘是個甚麼樣的人。孔子說:「王駘是聖人。他能夠在生死面前保持心境不變,無待於外物,不受外界干擾。他洞悉萬物的變化,而堅守真正的大道。他視萬物為一體,看待自己失去的腳,就像喪失了一塊泥土吧。」常季說:「這不過是修養自己罷了,為甚麼眾人都歸向他呢?」孔子說:「古時堯舜稟受自然真性,所以能成為萬人之首,而聖人的心性同樣純正,眾人自然而然就跟從他,他何必在乎弟子的多寡呢?」

道家重視精神圓滿,形體殘缺並不會影響精神煉養。雖然萬物紛紜,但在聖人眼中沒有差別,齊同為一。他們將有形的軀殼視為暫時居所,清楚知道所見所聞皆是無常幻象。因此,即使形相不同、音聲各異,聖人都能包容,不會起分別心。正如王駘缺少了一條腿,對他來說也是自然平常的事,甚至生死大事都不會動搖他的心志。為甚麼聖人擁有這種「不與物遷」(內心不隨外境而變遷)的能力呢?莊子提出了「守其宗也」,即堅守大道,以精神德性為重,所以聖人能感召眾多弟子,以身教樹立榜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