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「絕聖棄知,大盜乃止」有何寓意?
此句出自《南華經.胠篋》,表面意思是:沒有了聖人和智巧,大盜也不會存在了。「絕聖棄智(知)」出自《道德經》,但在現存最古老的郭店楚簡《老子》中作「絕智棄辯」,即不需要智巧和巧辯,並沒有反對聖人。這個改動或許是道家學派發展所需。無論如何,莊子不是反對聖人,而是藉此表達道家的理想世界——無所謂聖人,也無所謂大盜,人們回歸最自然的狀態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莊子說,「聖人」的出現,乃是治理天下的利器,但不可以在天下人面前炫耀。沒有了「聖人」和「智慧」的分別心,那麼「大盜」的概念亦不會出現。此外,不要隨便顯現貴重的美玉和珍珠,這樣小偷就不會出現;當世間沒有了代表權力的符契和璽玉,人民才會平等並走向樸實。假若人心都樸實,便不需要任何精準的量度工具,因為大家都不會貪婪和騙財,也不會爭奪。這時候,沒有了世間種種固有法執,便可與大眾談論天道了。
我們講的道德、智慧,乃至社會的文明制度,都是當今人類文化的重要體現。不過,這僅僅是世間文明的表象。當有人被視為「好人」,意味著另一些人不夠好;有人被稱讚「有智慧」,意味著有人欠智慧……這些概念往往讓人走入二元對立的困局。道家思想追求的,是超脫陰陽,沒有聖人也沒有大盜,沒有聰明也沒有愚昧,這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,終極是回復自然的真性。道家思想不是反對世間的文明,或叫人做回原始人,這正是很多人誤解之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