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抱朴子外篇‧名實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抱朴子外篇‧名實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名實雖漏於一世,德音可邀乎將來。

很多人一生之中都未得到名譽和實際利益,善德的芳名卻能夠流芳百世。聖人指出,每一個人的人生際遇都不同,縱然名利權勢與自己擦身而過,但只要在世時種下善業,將來必定有美麗的果實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」人生存在世上,幫了人不需自誇聲譽,完成了工作不需邀功爭利,成功了不必自居第一。當我們做所有事都不是為了自己,也不是為了私心,這個功績是不會泯沒的。

雖窮賤而不可脅以威,雖危苦而不可動以利。

修行人即使再困頓再卑下,也不可憑藉威勢使之屈服。即使身處危急苦難之間也不可以用利欲使之動心。聖人指出,修道之人發大願,志大心正,只要是正業正道,必勇往直前實踐,絕不會懼怕威逼利誘,在任何環境下仍能不變初心,意志堅定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清靜為天下正。」做到清靜無為了,便是天下之正道。正道確立了,一切邪魔妖道將無所作為。我們需要擔心的,只有自己內心的不清靜,不受脅迫卻自動放下底線,自招禍害。

且大賢之狀也至拙,其為味也甚淡,蕭然自足,泊爾無知。知之者稀而不慼,時不能用而不悶。

真正的賢良之士看上去十分笨拙,其作風也十分平淡,閒適而自覺滿足,淡泊無欲。即使很少人了解他也不痛心,不為世所重用也不鬱結。聖人指出,有才德的人不會恃才傲物、目空一切,反而含蓄儉樸,虛懷若谷,猶如愚者一樣敦厚老實,不計較也不執著。愈是自褒自揚,以為世界上沒有自己不行的人,那才是真正的愚昧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上德若谷。」崇高的德行如低下的川谷,謙虛包容,心量廣大,這才是上等道德的大賢人。相反,趨炎附勢,好高騖遠,鼻孔朝天而自稱才德之士,就與「上德」相距甚遠了。

才誠足委,不拘於屠釣。言審可施,抽之於戎戍。

如果能夠勝任工作,那怕是屠夫漁人也可任用。如果建議確實可行,即使是戍守邊境的士卒也可提拔。聖人指出,即使出身寒微,有才有德便是上等之士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。」外表有如美玉般華麗是不重要的,最重要是如石塊般堅實質樸。同樣,我們對待任何人都要放開成見,不因出身卑微和外貌不揚而生厭,內在美永遠是勝於外在美的。若只依靠外在或出身而作出判斷,最終選錯的機會是很大的。

奉望我者,欲我益之。不求我者,我不能愛,自然之理也。

逢迎我的人,總希望我會給他們帶來好處,所以特別殷勤以引起注意。不求我的人,便不會在我面前做任何動作,所以很難留意到他們,這是很自然的道理。聖人指出,職場上很多人都埋怨辛苦勤勞但得不到賞識,反而在老闆面前「走來走去」的人卻備受重用。這正是因為在上者不能洞察「名」與「實」,只看表象而不能深入內裡,體察實情,令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,反而受小人擺弄而不知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」有德之人說話著實而真樸,並不悅耳動聽;無德之人說話動聽悅耳,卻未必真實可信。因此,在上者用人必須看得深入,只是聽從身邊人的說話,或只喜歡聽花言巧語,都是很危險的。

聞格言而不識者,非無耳也。見英異而不知者,非無目也。由乎聰不經妙,而明不逮奇也。

聽到人生格言而沒有感覺的,並不是沒有耳朵。看到俊秀的人才而不知曉,也不是沒有眼睛。這是由於他們從來沒有聽過聖言名訓,也遇不到奇特的人才,所以不懂分辨好壞吧。聖人指出,今之學子對古代聖賢不懂崇敬,也不知道修身之重要,那並非因為沒有禮義之德,而是他們根本沒有學過聖賢典籍和修身寶訓,而且很少機會接觸有道之士,這不是很可悲嗎?《道德經》曰:「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。」一般人聽了「道」將信將疑,蓋人生體會不足,也未聞傳統聖人之修身立德。至於心靈狹隘、目光短淺的人聽了「道」,或遇到聖人典籍,那更加大笑不止,以為是糟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