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

典故「士成綺見老子」有何寓意?
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道》。士成綺是人名,士成是姓氏。莊子透過老子與士成綺的對話,突顯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,一個不計毀譽,一個則假扮仁義道德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士成綺拜見老子,問:「我聽聞先生是聖人,不遠千里而來求見,如今我觀察你的作為,根本不是聖人。你暴殄天物,這是不仁。食物充裕而仍聚斂無止,這是貪財。」老子淡然而不回應。第二天,士成綺再去拜見,說:「昨天我諷刺你,今天心裡已沒有了怨懟,這是甚麼緣故?」老子說:「我不是那種巧智的人。過去你稱呼我是牛,我便隨順稱作牛;稱呼我是馬,我也稱為馬。不過,如果暴殄天物是事實,別人這樣說而我不肯接受,這反而是雙重的罪過。我接受總是順其自然的,不是為了想接受而接受。」士成綺尾隨老子,請教修身之道。老子卻說:「你面容驕縱、眼光逼人,狀甚高傲。你的情態就像繫住一匹狂奔的野馬,勉強把持住了,但這並非真實的你,你只是邊境上的盜賊而已。」

聖人受到惡意批評而顯得不關心,任由他人評價,這是順應天道無為的表現。不過,這不是說對任何事都要默然接受,而是面對不實的指控,能淡然處之。反觀士成綺,在有道之士面前,他的反應和情緒顯得浮躁,有小聰明卻又傲慢。他接近聖人不是真心請教,而是帶著目的,想取得對自己有用的東西,所以老子稱他為盜賊。在生活中,我們總會遇到無理取鬧的人,千萬不要立即給予強烈反應,應以清靜的心面對,否則只會陷入無謂的糾纏。

一塵不染喚作清,萬慮皆空喚作淨。萬物不能遁其形喚作清,鬼神不能測其機喚作淨。

上一節談到「清」和「淨」的意思,祖師在這一節繼續深入解釋。我們身處的世界充滿污穢、混亂和紛擾,所以又稱「塵世」;人生也充滿貪、嗔、痴「三毒」。如果我們內心不受外在塵濁的煩擾,減少人性的「三毒」,這就是「清」的功夫。當我們將塵、毒和所有執念都清空,此時便是真正的「淨」。人的心愈是清明,愈能觀照到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,任何人和物都不能逃離你的心眼。當修行功夫達到既「清」且「淨」的境界,天地間的鬼神也看不出一點污穢,必定會心生欽敬並加以護持。心不清,看世態和事物也不清;念不淨,天地都知道你的污穢,冤家債主又怎會不找上門來?故《太上感應篇》云:「心起於惡,惡雖未為,而凶神已隨之。」

成語「膠膠擾擾」有何寓意?
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道》。「膠膠」是擬聲詞,乃禽鳥之鳴叫聲;「擾擾」形容紛亂不安的樣子。「膠膠擾擾」引申為事情糾纏不清,動亂而嘈雜的狀態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從前舜問堯說:「天王是如何用心治理天下呢?」堯說:「不欺侮無告的弱勢百姓,不拋棄貧苦大眾,為死者感到悲痛,勸勉稚子小孩,哀憐孤寡婦人,這就是我的用心之處。」舜說:「很好,只是還不夠宏大。」堯說:「那麼要怎樣呢?」舜說:「天道本來寧靜,日月光照天下,四時運行,晝夜交接,再有一陣雲雨。」堯說:「我真是紛紛擾擾啊!你與天道相合,我只是與人道相合而已。」

「人道」是處理人世間的事,關顧需要幫忙的人。「天道」是從整體自然出發,平衡宇宙自然生態,讓萬物各安其位。這是一種更為宏觀的角度,因為人事本來就與天地是一體的。聖賢最尊崇的是天道,他們能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應用到人事和生活中,以最素樸、純真、簡單、清靜的原則應對萬事萬物,達到最和諧的境界。只有天道之自然,才是真正回歸到人的真性,讓世界回到寧靜和平。

大眾,心無二念謂之清,念無駁雜謂之淨。心不著相謂之清,念不停滯謂之淨。唸唸圓明喚作清,光明無礙喚作淨。

這一篇「清淨身心」,宗旨是要我們把「清」和「淨」二字咀嚼悟透,王常月祖師細細解釋此二字之含義,並將「心」與「清」、「念」與「淨」連在一起。「心無二念」就是專心致志,沒有其他雜念,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,這是心清之表現。「念無駁雜」指意念純正,沒有雜亂污穢之事,這才是乾淨無垢。「心不著相」就是內心簡單,不會看到此物而生歡喜,看到彼物而生厭惡,不因外在環境而影響內心的純樸,這是心清的表現。「念不停滯」就是通達大道,不因芝麻小事而生起煩惱,鑽牛角尖,以致停滯不前。能夠通達、能夠捨下,這就是淨。若能抱持清淨之心誦經念懺,則可「唸唸圓明」,愈是念誦愈能開啟智慧;智慧開了,則光明自現,一切無礙,這就是真正的「淨」。因此,修持經懺以及一切法門,根本在於清淨。太多雜穢、煩惱和分別心,只會妨礙智慧增長,讓人走了歪路而不自知。

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

甚麼是「帝王之德配天地」?
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道》。意思是說,上古的帝王擁有崇高的道德,其德澤能與天地相比:像天一樣無私包容,護佑萬物;也像地一樣澤被蒼生,養育萬物。他「不自慮、不自說、不自為」,最終「無為而天下功」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莊子說,古代的帝王擁有大智慧,做事不會總是顧全自己的利益;他的辯才能夠潤飾及美化所有人和事,但從不會炫耀自己。他的辦事能力也是四海之內最強的,但絕不獨攬功勞。上天自身不會衍生萬物,而萬物卻在上天的護蔭下自然化育;大地本身不能助長孕育,而萬物卻在大地的滋養下自然生長。帝王施行無為之治,無私濟眾,終能成就大業,這就是「無為而天下功」。所以說,天之道是玄妙的,地之道是豐盛的,王之道是充滿大德的。也就是說「帝王之德配天地」。上古的帝王擁有崇高的道德,能效法天地之道,和諧眾緣,讓萬物生生不息,天下太平。

帝王是有大福德的,言行合符天心,而能保國泰民安。對修行人而言,要達到「無為而天下功」,同樣需要做到「德配天地」。不妄為,不擾動,減少私欲,更重要是謙下柔善,這樣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。反之,若自大狂妄、欲念過盛,便是德不配位,最終只會招致惡緣,加快敗亡,自食其果。

這喚作身心清淨,粗行至於細微功夫,則要大眾把清淨二字參求。大眾,不能入心去行,若有究心實行的,但知此人,決定成道。

上節提到,若能「口絕葷腥」、「身依戒律」且心不慌不躁,即是「身心清淨」。剛開始修行時,或會粗疏不嚴格,經常讓自己走向煩擾或放縱身心,但只要及時醒悟、懺悔,必可一步一步改善矯正,覺察每一項細微舉動和起心動念,做到清淨無染。當中的關鍵,是要我們把「清」和「淨」二字咀嚼悟透。如何使身心達到清淡簡樸、素淨無塵?必須從生活上各種細節入手,包括起居飲食、言行舉止、待人接物、作息安頓等,並緊守戒律,不可肆意妄為。一般人做不到清淨的功夫,是因為沒有用心做好,沒有時刻提醒自己要清淨身心。若有人專心一志,生活上貫徹「清淨」二字,則知此人已走在正道上,是真正的修行人。

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

甚麼是「天樂」與「人樂」?
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道》。簡而言之,生活中沒有災難和煩惱,自感安逸順遂,謂之「人樂」。能順應自然,不怨天怨地,靜心與萬物和諧相處,這是「天樂」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莊子說,我學習自然之道,觀照到萬物毀壞而不說是暴戾,感受到天地恩澤而不說是仁愛,從上古生存到現在而不說是長壽,覆載天地及塑造萬物而不說是工巧,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成的,這就是「天樂」。懂得「天樂」的人,生時順隨自然,死後亦隨萬物一樣轉化。無論是靜處或行動,都順隨陰陽二氣。更重要的是,不會埋怨上天,不會遷怒於人,不被外在環境影響情緒,也不向鬼神祈求甚麼。行動時如上天一樣剛健不息,靜處時如大地一樣靜默安寧;當他內心凝定止靜,便能感應天地;鬼神都敬畏他,精神不會疲憊,萬物都對他敬服。這就是說,把虛空、恬淡、寧靜、無為的修為做好,推及天地整個空間,便能通達萬事萬物,這就叫做「天樂」。聖人以虛靜之心治理天下,也是「天樂」的境界。

「人樂」偏重外在快樂,「天樂」則是一種內在的喜悅與精神的滿足。世俗的追求最終會令身心疲累,道家重視超凡脫俗的逍遙之境,講求心靜的功夫。心靜,才能感悟萬事萬物,以一心觀照萬心。若能守持虛空、恬淡、寧靜、無為的原則,坦然面對世間紛擾,不求標新立異,不逐浮名虛利,甘於恬淡寧靜,虛寂而無為,這種心情就是「天樂」。這是一種精神的愉悅和超脫,非世間的俗樂可比。

口絕葷腥,而消多生之殺劫;身依戒律,而行四大之威儀。足不亂步者,心不慌,手不妄舉者,心不躁。

凡皈依道門者,必先修清靜法門,具體表現於口、身、心三方面的修行。淨口方面,出家道人須戒絕葷腥,以消除多生以來的殺生報應。葷腥泛指各種血腥之肉類,及韭、薤、蒜、芸薹、胡荽「五葷」。在家居士亦宜多吃素菜,減少殺害之業報。更重要的是,口舌亦應清淨,禁絕搬弄是非或口出惡言,因為讒言如利刀,同樣能傷人。淨身方面,須依循戒律,不貪淫,不取非分之物,行住坐臥不失威儀,即「行如風、立如松、坐如鐘、臥如弓」。這不只是儀態和行為的規範,更是調攝身心、保持正念的功夫。淨心方面,最重要是常清常淨,時時懺悔往昔所犯之惡業,不讓自己動壞念頭。心靜了,步履自然從容,舉止自有分寸,行事不會慌亂,也不會做出壞事。道門弟子應以此精進修持。

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

「水靜猶明而況精神」有何寓意?
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道》,意思是流水靜止則明亮清澈;人的精神亦當如此清靜通明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莊子說,聖人的清靜修養,不是因為知道了清靜的益處才去尋求清靜,而是萬物沒有可以煩擾他的心境,他真誠向道,沒有任何貪求,自然而清靜自在。就像流水靜止,可以照見鬚髮和眉毛;水面平直,可以成為工匠取法的標準。水靜了就一切都明亮清澈,更何況是人的精神呢!聖人的內心常清常靜,可鑒照天地之精微,明察萬物之奧妙,一切都能了然於心。

清靜,是道家的核心思想。心神若定,就能體悟天地之理,洞察世間萬象。心境澄明,便不受外境牽引,見事透徹。所以,真正的智慧是從清靜而生。修行亦必須以清靜為基礎,真氣也是從靜中萌生,心不靜,氣亦不順。不過,修行不是因為貪求甚麼而去做;真心向道的人本身簡樸清淡,不尚繁囂生活,心態本來就自然清靜。

希言則歸自然,不動則無悔吝。意不散亂,則心不外游,而元神安;心不着相,則玄理圓通,而天歲活。

天歲,是自然的壽數,古人認為人年過六十,已盡天歲。不少人殷切追求養生法門,卻忽視心性的修養。在全真龍門派而言,修心第一,若不修心煉性,則無法進入命功的煉養階段。王常月祖師指出,修心先要希言、意定、心靜、神安,如此則能冥合大道,有助延年。希言,即不多說話,祖師不是要我們禁語,而是要少說話多做事,這才符合天道自然。不動,不是身體不動,而是內在情緒不受外在環境和人事牽動,這樣便不會生起悔恨,與人結怨。修心需要學習收斂心神,不讓思緒散亂,或任由自己鑽牛角尖,心不可跟隨外物遊走。至於如何收斂心神,上一節已有提及。若清靜功夫具足,則思緒不亂,元神安寧,心不著外相,看一切事皆清澈通明,不起貪嗔,這對延年益壽絕對有裨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