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月21日 星期五

典故「伯樂害馬」有何寓意?

這個典故出自《南華經.馬蹄》,以治馬違背天性來說明戕害人性的禍害。世人都說伯樂是偉大的治馬專家,而莊子卻從另一種思維去看,認為「伯樂治馬」是殘害馬的天性。現簡述典故如下:

馬的天性,就是踐踏霜雪,冬天可抵禦風寒,平日吃草喝水,開心時翹足跳躍。如果有人替馬匹建造一個高臺或寬敞的宮室,這對馬來說毫無用處。不過,自伯樂出現後,告訴大家:「我善於管理馬。」於是他用燒紅的鐵器在馬的身上灼上印記,用剪刀修剪馬毛,又削平馬蹄,給馬戴上頭套。然後用絡頭和絆索來拴連馬匹,又用馬槽和馬棚來分配位置,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。隨後,為了訓練馬匹,有時候又使馬匹捱餓,有時要忍渴,並訓練牠們快速飛馳,強迫疾跑;有時則訓練牠們步伐整齊,步調一致。若是套上馬車,加上橫木和鈴鐺,後有皮鞭威逼,這樣一來馬又會死過半數。

馬本來就是居於大草原上,不需要人類為牠們搭建馬棚,更不希望人類鞭打及限制生活自由。人類習慣了各種繁瑣的枷鎖和管束,卻用自己那一套加諸動物身上,逼迫牠們成為坐騎,任由差遣,這是「害馬」不是「治馬」, 莊子視之為踐踏及敗壞人性之舉。當愈多的雕琢及修飾,愈顯示人的虛偽及扭曲。愈是簡單、素樸,人心才會回復自然及安靜。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