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

典故「輪扁斫輪」有何寓意?
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道》。輪扁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木工,齊桓公時,他被召入宮中製作車輪。斫(粵音雀),即砍削。典故透過輪扁與齊桓公的對話,指出時人學道的毛病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
某天,齊桓公在堂上讀書,輪扁在堂下製作車輪。輪扁聽到讀書聲,放下工具,上前問桓公:「敢問君王讀的是甚麼書?」桓公答:「聖人寫的書。」輪扁問:「聖人還在嗎?」桓公說:「已經死了。」輪扁說:「那麼君王所讀的,不過是古人的糟粕罷了。」桓公大怒:「你怎麼敢隨意議論,書上怎會是糟粕呢?說得出道理就饒你一命,說不出來就將你處死!」輪扁說:「我用我的工作來比喻。砍削輪子時,榫接處太寬就容易滑脫,太窄就套不進去,這恰到好處的分寸,只能存在心裡,不能用言辭來表達。所以,我無法將奧秘傳授給兒子,而我已經年逾七十,仍需親手去製作車輪。由此看來,古人和他所無法傳授的精髓,都已經消滅了,那麼君王所讀的,不就是古人的糟粕了嗎?」

輪扁這番話並非勸齊桓公完全不讀書,而是點出讀書不能盲目,必須透過親身實踐才可領悟大道。只看書而不實踐,是無法證得大道的。輪扁的技藝也是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才得以精進。莊子借此典故說明了實踐的重要,強調「知行合一」才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。如果學道只從書本入手,那只是「學」而不是「修」;必須要實踐和思考,才可證悟其精髓。否則這些文字不過是一堆糟粕而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