典故「至仁無親」有何寓意?
出自《南華經.天運》。「至」是極高,「仁」泛指仁德,「無親」解作不強調「親」這個名目,或指沒有親疏分別的愛。典故主人公太宰蕩,「太宰」是官職,「蕩」是名字。現簡述內容如下:
宋國太宰蕩問莊子甚麼是「仁」。莊子說:「虎狼就有仁愛!牠們父子相親,怎麼可以說不仁呢?」蕩又問:「虎狼相親的仁太淺了,仁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?」莊子說:「最高的仁不講『親』。」蕩說:「不講親情就不會有愛,沒有愛就不會有孝。難道『至仁』就是不孝嗎?」莊子說:「不是,『至仁』是值得尊崇的,但『孝』不足以說明『仁』。恭敬行孝不難,但忘記這是一種親情,乃至忘記天下人而無所牽累是最難的!真正有大德的人,忘掉堯舜那樣的德行,任隨自然而無為,功績能夠利澤萬世,而天下人都不知道他;他的德行豈是那些談論仁孝的人所能企及的?最尊貴的,是將權位摒棄;最富有的,是把財產佈施;最顯耀的,就是不求名譽。如此才是真道,不會因時間而變遷。」
道家修行重視「不言之教」,以力行勝於空談。至高的仁德不是掛在嘴邊,而是自然表現在日常生活中。孝敬父母,不只是動動口,也需要用實際行動去關懷。「無親」不是否定親情,而是孝心出於自然,甚至忘掉親疏。古聖賢的德行值得尊崇,但修行的重點不在於模仿言辭,而是身體力行,並且忘卻權位名譽,如此得著反而更大,這才是修行真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