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空亦空喚作清,空無所空喚作淨。所空既無,無無亦無喚作清;湛然常寂,寂無所寂喚作淨。
以上經句典出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》,繼續闡明內觀的功夫。上一節談到「心、形、物」皆不實,會變易及聚散,最終歸於空寂。當我們用空寂的內觀去察覺大道本無生滅,一切皆是空無之象,這種內觀可喚作「清」,亦即「為道日損」的功夫,每天內觀省察,懺罪除惡。當觀照萬物源起的空寂,而萬事萬物本來無處不空無,這種虛空之狀是為「淨」。既然萬事萬物本來空無,則內觀的空無之心亦須去除,這種「無無亦無」就是「清」的功夫。當內觀的念頭也不存,由「有」到「無」,進而無「無」,最後「無無」也無,這時心中便會豁然開朗,止靜不擾,這種寂靜的深層狀態就是「淨」。天地的運化是由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展開,修道則是返本還原的功夫,從紛紜萬象中收攝心神,回復清靜,故道家有「守一」的修煉法。不過,「守一」只是一種形神合一的專注功夫,最後連「一」也要忘掉,這才是「真靜」的境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