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抱朴子外篇‧安貧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抱朴子外篇‧安貧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

過載者沉其舟,欲勝者殺其生。

船隻過度負載只會沉沒,欲念太多則戕害生命。聖人指出,道家不是勸人禁欲和要求大家完全沒有欲念,而是引導我們節制和減少欲念。欲念太多會使人迷失,受情欲和物欲所控制,不能自拔;能寡欲者則可駕馭欲念,掌握自己生命及保持清靜的心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咎莫大於欲得。」罪過沒有比貪得無厭更嚴重的,古來戰爭都是為了爭奪,爭取自以為的我方利益。迷失於欲念令人喪失天性,當一國之臣民皆嗜欲太深,則搶奪鬥爭之兆可見矣。

簫韶未九成,靈鳥不紆儀也。

簫韶之樂若不經過多次演奏,鳳凰是不會飛來起舞的。聖人指出,良禽擇木而棲,不屈居於塵寰之地,也絕不吃嗟來之食。若要損害心志以求盛名巨利,這又怎會是快樂的人生呢?《南華經》曰:「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,非梧桐不止,非練實不食,非醴泉不飲。」鸞鳳只棲息於梧桐,吃竹實和飲清泉水。修行人做事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則,擇善而固執,並需時刻慎防受到私欲和權力的習染,令自己沉淪而不自覺。保持清靜的心,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,過著適合自己的生活,又何必委屈良知而過非人生活呢?

夫棲重淵以頤靈,外萬物而自得,遺紛埃於險途,澄精神於玄默。

棲身於深淵以頤養精神,將世間一切事都放下,自得其樂。把紛亂的塵埃捨棄於世途,於清靜的環境中澄清精神。聖人指出,在繁囂的生活當中,我們應該找尋空間讓自己安靜,每天抽一點時間澄清精神,以過濾一天的煩惱。《道德經》曰:「孰能濁以靜之徐清?」有誰能夠將混濁的水,慢慢讓它恢復清澈?我們每天積累太多塵埃,不只是身體,精神也需要洗滌。在清洗身體的同時,我們是否每天都要清淨神思,讓它純樸、簡單、素淡一點呢?

六藝備研,八索必該,斯則富矣。

儒家的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都研讀了,上古帝王的典簡也博覽了,這是最令人感到富有和滿足的。聖人指出,對於讀書人來說,研讀典籍,修練道德,充實人生,遠勝於世俗之榮華富貴、爭權奪利。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!」(說,通悅。)學習知識,實踐道理,體證人生,這是數千年來我國文化精神之所在。儒、釋、道三教向來重視精神生活的提昇,在增長智慧中得到樂趣和滿足。人生的意義不應建基於物質上的追求,而是個人道德的圓滿和人世間的和諧謙讓。